.
.
黄地老虎(Euxoasegetum Schiffer-muller)

 

分布与危害
多食性害虫,为害各种农作物、牧草及草坪草。各种地老虎为害时期不同,多以第一代幼虫为害春播作物的幼苗最严重,常切断幼苗近地面的茎部,使整株死亡,造成缺苗断垄,甚至毁种。黄地老虎分布也相当普遍,以北方各省较多。主要为害地区在雨量较少的草原地带,如新疆、华北、内蒙古部分地区,甘肃河西以及青海西部常造成严重为害。
 
形态特征
初产乳白色,以后渐现淡红色玻纹,孵化前变为黑色。幼虫与小地老虎相似,其区别为:老熟幼虫体长33—43毫米,体黄褐色,体表颗粒不明显,有光泽,多皱纹。腹部背面各节有4个毛片,前方2个与后方2个大小相似。臀板中央有黄色纵纹,两侧各有1个黄褐色大斑。腹足趾钩12—21个。蛹体长16—19毫米,红褐色,腹部末节有臀剌1对,腹部背面第5—7节刻点小而多。
 
危害特征
黄地老虎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和新疆北部一年发生2代,甘肃河西地区2—3代,新疆南部3代,陕西3代。成虫昼伏夜出,在高温、无风、空气湿度大的黑夜最活跃,有较强的趋光性和趋化性。产卵前需要丰富的补充营养,能大量繁殖。黄地老虎喜产卵于低矮植物近地面的叶上。每雌虫产卵量为300—600粒。卵期长短,因温度变化而异,一般5—9天,如温度在17—18时为10天左右,28时只需4天。1—2龄幼虫在植物幼苗顶心嫩叶处昼夜危害,3龄以后从接近地面的茎部蛙孔食害,造成枯心苗。3龄以后幼虫开始扩散,白天潜伏在被害作物或杂草根部附近的土层中,夜晚出来危害。幼虫老熟后多在翌年春上升到土壤表层作土室化蠕。据新疆的观察,化蛹深度为3厘米左右。蛹期在温度为14—15时为34—48天,23—24时为14—16天。黄地老虎一般以第一代幼虫危害最重,危害期在5—6月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