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速递
余欣荣副部长在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高层论坛上的讲话
来源:| | 发布时间:2012/11/14 | 浏览次数:

   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迎来50华诞的时候,我们在北京召开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高层论坛,非常必要、非常有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农业部对中国植物保护学会成立50周年表示热烈祝贺!对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科学防控高层论坛的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对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老一辈科学家表示热烈祝贺!韩长赋部长对这次会议召开非常关心和重视,刚才萌山同志传达了他对这次会议所作的重要批示,希望同志们认真学习领会,切实贯彻落实。下面,我围绕“建设现代植保,服务现代农业”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植物保护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

  我国是农作物病虫害多发、重发、频发的国家。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高度重视植保防灾减灾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有效控制了重大病虫暴发危害。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不断健全植保防控体系,不断加强防控能力建设,不断完善防控机制,植保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重大病虫防控机制基本建立。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都成立了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病虫防控指挥机构,将病虫防控上升为政府行为,建立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的防控指挥机制。根据迁飞性、流行性病虫的成灾规律,建立了区域间联防联控机制,实行重大病虫周报制度、突发病虫及时上报和应急响应制度,实现了大区联合监测和区域协防。在病虫发生关键时期,强化行政督导和专家指导,推动了各项防控措施落实。

  (二)植保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资近30亿元用于植保工程建设,先后武装和改造了900多个国家病虫监控区域站。初步形成了以县级区域站为骨干的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国家重点监测的病虫由15种扩大到26种。构建了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病虫监测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大幅提高,全国60%以上的农业县(市)实行了病虫电视预报。

  (三)农科教协同攻关取得丰硕成果。以国家相关科研项目为依托,采取科研教学推广、试验示范应用相结合,开展重大病虫灾变规律、监测预警与综合防治技术联合攻关,形成了100多项重大植保科技成果。在棉花害虫种群消长规律、禾谷多粘菌传毒规律和稻瘟病生物多样性控制理论,以及小麦条锈病源头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广泛应用。

  (四)防控方式实现重大转变。根据农业生产组织方式的新变化和病虫发生的新特点,大力推行专业化统防统治,建立了100个示范县、1000个示范片、10000个示范组织,引导和推进了病虫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式防控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目前,全国规范化防治组织已经达到2万多个,从业人员近100万。

  通过不懈努力,我国重大病虫害防控取得突出成果。据不完全统计,“十五”以来,植保防灾减灾年均挽回粮食损失达到1600亿斤以上,为保障粮食生产实现“九连增”做出了突出贡献。今天中国的植保防灾工作,不是简单地影响中国的农业、中国的经济,不仅仅是受到国人关注的一般事业,而且是一项已经融入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开放时代背景下的重大事业。植保工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国内的粮食生产,而且会严重影响国际粮食市场价格波动。我们植保工作取得的成效,不仅是对中国粮食生产的贡献,而且也是对世界粮食安全的贡献。这就是植保工作者的历史性成就和责任。

  我国植保工作取得的成绩,凝聚着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植保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农业部向多年来支持植保工作的各部门表示衷心感谢,向长期奋战在植保科研和生产一线的专家和农业技术人员表示诚挚慰问!

  二、深刻认识建设现代植保的重大意义

  当前,我国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今年以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召开了全国现代农业建设现场交流会,我们要迅速扛起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旗。在这种情况下,植保事业怎样适应这种新形势、新任务,抗什么旗、走什么路?我们需要回答这个问题,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化同步”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的战略部署。植物保护作为农业防灾减灾的一项重要措施,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在充分肯定我国植保工作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植保工作总体上仍处于依赖传统经验、传统技术、传统方式控制病虫害的阶段,不仅难以应对异常气候条件下,病虫灾害复杂多变的新挑战,也与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很不适应。因此,着眼现代农业发展大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农业发展需求,特别是对于“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一种期待,历史性的任务要求我们加快从传统植保向现代植保转变,就显得非常迫切、非常重要。我们各级农业部门和广大植保工作者对此要统一思想、深化认识。

  (一)建设现代植保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重大举措。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也是植保防灾的第一要务。目前,我国粮食在连续9年增产丰收后产量基数已经很高,各种支撑要素已经绷得很紧,继续增产的压力日益增大。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耕作制度变革,我国病虫害灾变规律发生了新变化,一些常发性重大病虫发生范围扩大、危害程度不断加重,一些偶发性病虫暴发频率增加。小麦条锈病菌源区向高海拔地区发展,飞蝗孳生区向高纬度扩散,小麦赤霉病发生区域向北扩展,草地螟、粘虫等病虫害暴发间隔期由过去的6-12年缩短到3-5年。这些都严重威胁着国家的粮食生产安全,植保防灾减灾夺丰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保产就是增收、减损就是增效。据专家测算,通过“虫口夺粮”,每年可多挽回粮食损失200多亿斤,相当于扩大2800-3300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建设现代植保,全面增强防控能力,有效控制病虫灾害,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措施。

  (二)建设现代植保是适应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变化的客观需要。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是农业生产过程中强度最大、用工最多、技术要求最高的环节。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大批农民外出务工或融入城市,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问题凸显。有文化、高素质的青壮年劳动力紧缺日益成为突出矛盾,农业副业化、农民兼业化、农村老龄化越演越烈,“谁来种田”、“谁来治虫”已成为制约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重大难题。加快建设现代植保,转变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防治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既是转变植保防灾方式,提高防治效果、效率和效益的内在要求,也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提高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的现实选择。

  (三)建设现代植保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途径。植保防灾减灾,不仅关系到农产品数量安全,也与农产品质量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正加速从吃得饱向吃得安全、吃得放心转变,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等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最能够引起网民共鸣的有几类事情,其中一个就是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进一步加快建设现代植保,转变传统的病虫害防治策略,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从源头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减少农药残留,促进绿色消费,已成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消费安全的迫切要求。

  (四)建设现代植保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农药不合理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是全球共同关注和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受传统植保理念的影响,一些地方过分依赖农药的使用,导致害虫抗药性上升,农业面源污染加剧,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这次高层论坛突出了绿色防控的理念,突出了在机械化条件下,植保技术、植保工艺怎样更新改造,这是植保工作者的责任,同样也是植保事业的发展机遇。传统植保向现代植保的转变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不仅带来社会效益,也带来显著经济效益。在改造和提升植保机械方面,企业家要洞悉市场需求,善于与科学家联手,与政府的行政推动联手,从而创造新的发展机遇。从事农业的同志,凡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高度一致的工作措施,要放手迅速推动。如果只有经济效益,而没有社会效益或者会损害生态效益,就要少推动甚至不推动。现代植保是一个“三大效益”高度结合的事业,从经济意义上讲就是高度结合的产业。所以应对新问题和新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建设现代植保,要着眼长远、更新理念,转变传统的植保防灾方式,走科学防控、绿色防控之路,大力推进“绿色田园”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增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找准、争取我们植保人的应有地位。

  三、准确把握现代植保的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

  建设现代植保,必须从中国特色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出发,准确把握现代植保的科学内涵,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明确目标任务,努力推进传统植保向现代植保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以下几个重点:

  一要更新理念。观念就是财富,思路决定出路,新观念带来新变革。新时期的植保工作必须适应新情况、新变化、新要求,从创新理念观念入手,不断拓展和丰富植保理念的内涵和外延,坚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全面树立“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现代植保理念。科学植保,就是要顺应病虫害发生危害规律,把科学防控的理念贯穿于病虫害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全面提高植保基础研究、技术集成、推广应用水平,着力促进防控策略由单一病虫、单一作物防治向区域协防和可持续治理转变;公共植保,就是要明确植保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地位,强化公共管理和社会服务职能,构建植保防灾减灾公共服务和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促进防控方式由一家一户分散防治向专业化统防统治和联防联控转变;绿色植保,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在保障农业生产安全的同时,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加注重保护生物多样性,更加注重减少环境污染,着力促进防控措施由主要依赖单一化学农药防治向绿色防控和综合防治转变。

  二要把握内涵。现代植保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总体要求,以现代科技、装备、人才和政策为支撑,实现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新型防灾减灾体系。现代植保的核心是通过对现代技术与现代物质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控;根本要求是实现农业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显著标志是实现“六化”。一是监测预警信息化。充分运用现代网络通讯技术、“3S”技术、自动化处理技术,研发、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平台,全面提高重大病虫监测预警的时效性和准确率。二是物质装备现代化。广泛应用高效、便捷、实用的现代植保器械和环保型药剂,适宜地区大力发展航化作业,大幅提高病虫防治效率和效益。三是防控技术集成化。以生态单元和农作物生长全过程防控为重点,集成运用生物生态协调、技术物资结合、农机农艺配套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不断提高防治的效果和质量。四是防控服务社会化。遵循“政府扶持、市场运作、多元发展”的原则,大力发展公益性的应急防治和经营性的专业化服务组织,构建覆盖全程、纵横结合、便捷高效的新型植保防灾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防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化水平。五是人才队伍专业化。加快培养一批学术精湛、学风优良的专家队伍,一批业务扎实、勤奋敬业的行业管理和技术指导队伍,一批扎根基层、爱学善用的农村植保实用技术带头人,全面提高植保技术的普及率和到位率。六是植保管理规范化。推进植保立法进程,完善植保防灾减灾相关配套管理办法、技术规程,规范植保植检执法行为和社会化服务行为,强化队伍考核管理,切实提高现代植保的管理服务水平。

  三要明确目标。力争到2015年,现代植保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物质装备得到明显改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重大突发病虫应急处置能力明显提升,实现水稻、小麦主产区专业化统防统治全覆盖,实现大城市蔬菜生产基地绿色防控全覆盖。

  到2020年,现代植保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基本构建起现代技术与装备高度集成、社会化服务和公共服务紧密结合、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高度统一、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发展的植保防灾减灾体系,使病虫预报准确率、防控处置率、农药利用率大幅提高。迁飞性和流行性重大病虫害得到持续治理,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在粮食作物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主要病虫源头区实现全覆盖,农业生产安全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生态环境安全水平获得明显提高。

  四要突出重点。建设现代植保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突出重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要把强化“四大体系”作为建设现代植保的攻坚任务。一是强化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植保功能实验室和岗位专家的作用,形成上下协调、横向联合、联系实际的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建立跨部门、跨学科、跨行业的科技创新团队,形成稳固的产学研、农科教紧密协作的联合体。二是强化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公共植保体系,突出强化监测预警、防治指导、疫情监管等公共服务职责;加强基层植保站点建设,确保乡镇农业服务体系中有一定数量的专业植保人员。加快培育一支以专业合作社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服务现代农业、为农民排忧解难的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队伍。确保病虫有人看、疫情有人管、防治有人干。三是强化应急防控体系建设。针对突发病虫疫情防控需要,强化属地管理和责任制度,完善应急防控预案,建立协同响应和指挥调度机制,健全县级以上重大病虫应急防治指挥机构为主导、植保体系应急防治队伍为主体、社会专业防治组织为补充的应急防治体系,提高重大病虫应急处置和联防联控能力。是强化政策保障体系建设。适应建设现代植保的需要,加快健全疫情监管扑灭、重大病虫防控、科学安全用药等政策扶持措施,加大植保工程扶持力度和财政资金保障力度。加强植保法律法规建设,努力做到病虫监控有法可依。

  四、强化重大措施,努力开创现代植保的崭新局面

  加快推进现代植保建设,要始终立足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大局,以“科学植保、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为引领,以转变防灾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为主要任务,着力强化科技、物质装备、人才队伍、体制机制等保障条件建设,努力开创我国植保事业的新局面。当前,要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第一,大力推进植保科技创新与应用。要紧盯国际植保科技前沿,加强病虫发生流行规律、暴发成灾机理等基础理论以及病虫分子诊断、植物疫苗、植保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研发,着力解决病虫害持续治理的前沿科技与共性技术等问题。要紧盯国内生产实际,加强主要粮食作物和优势经济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生物防治、生态调控、高效器械和环境友好型药剂的研发,着力解决迁飞性、流行性、暴发性以及新发病虫的防控关键技术与集成应用问题。要紧盯农产品质量安全需要,加强农药减量使用、安全使用、风险控制等配套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应用,着力解决农药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残留超标和面源污染问题。我提出这“三个紧盯”,希望我们从事植保的科研人员要有广阔的视野,不能就植保抓植保、就虫子抓虫子。植保工作离不开对机械和农艺的研究,要把握整个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格局。过去我们研发的一些技术,适用于当时以家庭农户为主的作业,现在已经是机械化、农民兼业化和老龄化,这就需要我们视野更加开阔,思路更加开阔,不断探索新形势下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办法。

  第二,大力加强重大病虫监测预警。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监测手段,加快构建以县级区域站为骨干,以主产乡镇为基点,覆盖病虫害发生源头区、孳生区和粮食主产区的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充分利用物联网、互联网技术,构建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实现病虫害远程诊断、实时监测、早期预警和应急防治指挥调度的网络化管理。特别是在重大迁飞性害虫的源头区、迁飞通道和重点发生区,要探索建立雷达监测网;在流行性病害的源头区和关键流行区,要探索建立高光谱传感和卫星遥感监测网,把这两个网和我们地面监测网相结合形成立体性、多元化、综合性的监测预警体系。要学习借鉴气象预报系统在软件研究、硬件投入和整个组织体系建立方面的经验和好的做法。

  第三,大力加强重大病虫应急防控。要强化重大病虫应急防控的分类指导,对蝗虫、粘虫、水稻“两迁”害虫、小麦条锈病等远距离迁飞流行性病虫害,要加强区域间的协同响应,开展联合监测、联防联控,严防病虫转场危害,确保不造成跨区域暴发成灾;对赤霉病、玉米二点委夜蛾等区域性突发病虫,要抓住最佳防控时机,落实关键防控措施,确保区域内不造成严重危害;对稻水象甲、苹果蠹蛾等检疫性病虫,要严格检疫监管措施,强化阻截防控,确保疫情不恶性扩散蔓延。要根据应急防治的需要,建立应急防治物资储备和使用制度,储备高效大中型机械、药剂和防控用品,提高重大病虫应急处置能力。

  第四,大力推进病虫绿色防控。在区域上,要重点抓好大中城市蔬菜基地和农产品出口基地,特别是园艺作物标准园和海南冬菜基地的绿色防控。在有条件的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建成一批有影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特别是东北地区从事植保的同志,要研究高寒气候条件下的病虫害发生规律和化学农药减量使用技术,用更好的生物技术,促进有机农业的发展。在措施上,要加强关键技术的示范引导、技术培训和政策扶持,建立一批绿色防控的示范区,加大生物低毒农药等绿色防控投入品的补贴力度,扶持发展一批天敌繁育、微生物农药和防虫专用设备生产企业。在技术上,要加强新时期特定区域病虫害发生规律的研究,掌握病虫害发生的机理和绿色防控的理论,要加强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生态调控和环保型农药等绿色防控措施的集成与示范推广应用。在机械设备上,要适应农业机械化、规模化、兼业化的新变化,强化农机农艺结合,加快研发创新一批优质高效的病虫害防治器具和机械。有些成熟的可以推动纳入到农机购置补贴。

  第五,大力加强现代植保队伍建设。要切实加强植物检疫执法监管、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应急防控等植保公共服务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县级以上植保机构参公管理和乡村植保员制度。要充实检疫员队伍,严把准入关,提高检疫员素质,规范执法行为;要充实乡村测报员队伍;要加快建立一批反应快速、保障有力、处置高效的区域性应急防治队伍,确保拉得出、用得上、打得赢。要加强植保人员的技术培训,强化考核管理,全面提高植保执法监管、社会管理和指导服务水平。

  我还特别强调,从事植保的同志确实辛苦。植保工作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效,主要是各级各地都有一支讲奉献、讲大局、能吃苦、能战斗的优秀植保队伍,特别是基层的植保队伍,每到关键时刻,这支基层的植保队伍拉得上去,不辞辛劳地完成防治任务。我们各级农业部门要关心、爱护、支持植保队伍的建设,要关心他们的进步,帮助基层解决植保工作中一些实际困难,包括生活上的困难、政治上的进步。

  第六,大力加强植保防灾减灾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协调沟通,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努力增加植保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加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经费,进一步完善重大病虫疫情支持政策,加大“一喷三防”、统防统治、应急防控等方面的财政支持力度,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积极参与植保关键技术、重大装备、物资流通和承包防治服务,努力形成多元化投入支持的新格局。同时,要加快制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修订《植物检疫条例》,为现代植保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同志们,朋友们,建设现代植保,是服务现代农业的重大举措,意义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会开创植保工作崭新的局面,为我们现代农业的发展做出我们植保人应有的贡献!